媒体报道

又把段子当成“新闻”媒体也该“长点心”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次阅读 2025-02-10

  ★“男大学生花700元坐101小时硬座回家”就是剧情类段子★。博主@寻光 在视频中极尽浮夸逗趣姿态,视频上也不止一处标注了“虚构演绎★★★,仅供娱乐★”字样。“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同样也是段子。翻看博主账号★★,其日常视频也多为搞笑段子★★。

  一家媒体“报道★★★”过后,经常会有多家媒体账号转载,为其热度★★★“火上浇油★★”,将其推上热搜。超离谱相亲的★★“假新闻”★,就得到了逾70家主流媒体或地方融媒账号的转载。

  近日,一则“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的词条冲上了热搜,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教授曹林曾总结过新闻业务能力退化的几种典型症状★★,包括——

  更多媒体跟进★★,★★“反转”消息随之大面积传播,让事件持续发酵。通常会有媒体出来发表评论★★★,批评摆拍现象。

  结合“男大学生花700元坐101小时硬座回家”等案例看,摆拍之所以成为问题,核心也是因为媒体把它当作新闻事实,引入公共舆论。如果不是媒体,段子永远是段子★★,不会变成新闻。

  在引发舆论热议★★★、网友质疑后★,或是有媒体出来核实真伪,或是当事人出来加以澄清★,随后有媒体爆出事件出现★“反转”,实为“假新闻”★。

  女生“超离谱相亲★★”并没有多少公共价值★,满足的更多的是猎奇心态与窥私心理。但不少媒体总是轻易回避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民生话题★★,过多地将精力用在炮制★★★“新黄色新闻”上,这本质上也是角色失守——对媒体来说★★★,关注那些值得关注的内容★★★,是职责所系★★★、价值所在。

  段子是段子,新闻是新闻,二者本该有着清晰边界,为什么总有媒体把摆拍情节当新闻事实来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又有多家媒体转发文章《大反转!热搜视频是假的★★★,确认系摆拍》,其中不仅错将两个类似事件混写,还声称对“当事人★” 进行所谓的“采访”。细看则知,文章内容系拼贴混写,就连配图也明显不是同一人。

  选题“黄色新闻化”,鸡毛蒜皮★★★,平民隐私,家长里短★★★,缺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等。

  很多专业媒体为了跟自媒体★“竞速”★,会压缩编审校流程,最终为了在短平快的节奏里完成新闻生产而牺牲操作规范的缜密性、完整性★;有些新媒体运营部门与网络编辑队伍缺乏职业规范培训★★★,习惯了“有闻必录”追热点,却缺少应有的★★“欲录必核”意识,习惯了素材简单整合★,却缺少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若是严格遵守该有的审校流程★,像★★“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这种摆拍演绎很难被当新闻来发布。

  这显然不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媒体要推动的是★“良币驱逐劣币★★★”的信息传播生态★★★,而不能“劣币化”★★。就此看,对于把段子当新闻传播的问题,媒体也该建立应有的问责机制和追责措施。

  说到底,整治虚假摆拍问题,需要作者提升创作素养★★、平台加强内容治理★,更需要媒体守土尽责。把段子当新闻报的★“荒诞剧★★★”★★,不该再有了。

  新闻写作“野鸡材料化”,没有导语,没有5W,通篇像段子、像广告、像故事会★★★、像公文材料★★,就是不像新闻;

  可以与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和事实核查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和联合行动,提高对虚假摆拍事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在社会期许中★★,承担着信息“把关人”角色的最重要主体正是媒体。这就要求★,媒体应该尽到把关人责任、怀有信息真实性敏感,成为虚假信息的揭露者★,而不是假新闻炮制者★★、谣言扩大器。

  在不加核实就将段子作为新闻事实来报后,有的媒体总是悄然删稿了事★★、假装无事发生★★,许多媒体也常常“为同行讳”★,将反思箭头只对准摆拍者。

  媒体追求的不能只是点击率、播放量、关注数★★★,更应是以传递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为目标★★★;不能只是追腥逐臭猎奇★★★,更应是提供公共价值★★、展现人文关怀。

  不能因为是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就“网漏吞舟”。缺少采访、审校环节,直接挪用用户生产内容,或缺少谨慎核验流程,直接转发和聚合已有信息,只会导致新闻真实性存疑、质量低下。

  如今,很多网友调侃某些网红“头上长着摄像头”,还有传播学者总结出“真实★★、好玩、正好拍下来了★”的新闻不可能三角,就是说有些网红“拍”出的情况不符合常情常理常识。在此情形下★,媒体更应对那些涉嫌摆拍的情况多留些心,而非盲目采信、片面采用。

  在这样的“传讹-反转”之间,公众的注意力资源被消耗,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一切显得既荒诞又令人唏嘘★★★,怪不得网友时常调侃面对热点新闻时不要急于发声,应该先“让新闻飞一会”。

  无论是男大学生坐101小时硬座回家★★★,还是女生“超离谱相亲”,从常识角度看都漏洞百出★★★。稍微查证,都很容易识别★★★,发现它只是恶搞★★★。可总有些采编人员出于争独家、抢时效★★、追热点★★、博关注等动机★,在那些故事化情节虚构演绎迹象明显的情况下★★★,既不讲新闻5W基本要素,也没有信息溯源核实★,更别提多方信源交叉印证★★★,一键搬运成报道。

  坚持新闻生产的专业化流程,避免被自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牵着鼻子走★★★,尤为重要。

  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很多报道根本不出门,不用脚采访,不去现场一线,全靠材料整合、素材新编;

  要提升新媒体运营部门与网络编辑队伍的职业素养,强化职业规范与新闻伦理,加强编辑部的内部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就认为,“摆拍新闻”的治理关键在于事实核查,其中应以新闻媒体为中心,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事实核查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业、假新闻与误导信息》手册也指出,记者不能将核实消息来源所说的可疑言论的工作★★,交给社会上的事实核查机构。

  眼下,主流互联网平台已普遍跟进落实网信部门规定,建立起预警★★★、分析、验真、标记★、辟谣、拦截、提示的全链条治理机制。对媒体而言★★★,在报道前的信息真伪查验环节,就该结合标注、辟谣等情况去评估,并通过多方合作鉴别机制去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该事件原本是一名博主拍的★★★“大学生回村”系列视频段子之一,调侃过年期间被父母逼相亲现象。但有媒体账号未经采访核实,就直接把段子作为新闻发布,将其带上热搜★★★。此后,博主将该视频标注为★“虚拟演绎,仅供娱乐”。多家媒体随后发布话题#女生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系摆拍# ★,再次冲上热搜。

  约80年前,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首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最终进入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