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学生 毛颖梅委员:探索常见儿童精神疾病防治模式
儿童疾病
儿童疾病
她还发起了★★★“春晖行动★”,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家长和小学教师进行特殊的教育知识培训。
春晖行动”中毛颖梅的研究团队为137名老师提名的“问题”学生做了标准化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表现最严重的是多动行为有71人,占检出率的52%。其次是注意缺陷、疑似学习障碍★★★,而智力低下问题检出率最低,只有10 人,占比不足1%★。
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市政协委员★★★、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致公党党员毛颖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北京市两会上提案:呼吁开展儿童精神障碍的流行率调查★★,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举办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游戏疗法进行集体疏导。
早在几年前,毛颖梅向所在的致公党丰台区工委提交了一份建议★★,呼吁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筛查★★★,为教师开展专题特殊教育知识培训,为学生及家长提高专业辅导★★★,通过特殊教育需求,改善班级生态环境。这份建议得到了致公党丰台区工委的重视★★,经过调研议政★,形成提案提交到了丰台区两会上★★★,并得到区教委的重视,并及时办复。2013年下半年★★,丰台区教委正式启动“春晖行动——丰台区公办小学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辅导及教师培训★★★”项目,致力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特殊教育需要★,提升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现有的教育体系未能充分意识到学业不良儿童面临更大的健康危机★★★。在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和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已表现出自卑★★★、易怒、厌学、躯体化的症状★★。在连续遭遇学业挫折后更易感到压力★★★、抑郁等倾向。★★★”毛颖梅说。
皮皮从幼儿园起就是有名的“破坏王”★,踢踢别人的凳子★★,扯小女孩的辫子,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别的小朋友好不容易搭起的积木一下子推倒,或是很用力的拍打别的小朋友★,看人家疼痛和吃惊的表情★★★,他就会很高兴。
大眼睛、圆脸蛋的8岁小姑娘苗苗是个“小哭包”★★,爱哭到什么程度呢?用老师的话说,★★★“大家举手回答问题★★★,你没叫到她★★,小眼泪就下来了。”
★★★“排在后面要等久一点才能去挑沙具,可能对你来说排在第5个真是要等太久了”,看着排队等着做游戏的苗苗又要哭了,毛颖梅耐心地劝导她。
一次老师让皮皮妈妈悄悄观察皮皮在班级上的表现后,她才开始正视孩子的问题,并在老师的建议下带着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
★★“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园的★‘玩’到小学的★‘学’过渡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环境和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要早发现早干预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重视幼小衔接,让孩子们顺利过渡,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毛颖梅说。在形式上可以采取类似沙盘游戏等适合孩子们年龄特征的游戏疗法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疏导★★,采取积极的干预和活动帮助有特殊需求学生,避免他们的身心问题在青少年期进一步恶化。
毛颖梅说,儿童身心发展障碍需要长期的、跨领域的专业支持,这些处在幼年的“问题”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精神卫生服务,成年后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当皮皮招惹同学时★★★,同学们不再直接来找老师告状★,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与皮皮对话,“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我很不高兴”,“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拍我的背”,“我很疼,很生气★,现在暂时还不能原谅你★”……皮皮的脸上露出尴尬和惊讶的表情★,红着小脸向同学道歉并表示“我以后不再这样了”……
“当初,总是听到身边的一线老师们抱怨:★★★‘难教★’的孩子越来越多,当我查到一组数据的时候,感到了问题的严重。调查显示★,1985年北京地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到2003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8★★★.2%。”一脸焦虑的毛颖梅告诉记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有超过1/4的人口有着“特殊教育”的需要,至少有八分之一儿童需要特殊教育服务★。
“对儿童心理健康辅导非常有效的沙盘游戏设施,虽然配备了许多学校,但实际上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三年级以上应有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老师被当成了‘万金油’,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实施心理健康引导。”毛颖梅说★★★,目前我国儿童精神卫生经费包含在0-6岁儿童保健经费中★★,主要服务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儿童。学校、家长对儿童精神卫生的了解和重视不足,对儿童的异常行为的敏感度不高★★★,无法有效应对。
“春晖行动”实施5年多,让毛颖梅既感到高兴★,又有一些担忧。她说★★,目前参与的学校已经增加到现在的20多所,大批★★“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缓解★★★。但因为重视不够以及人员★、经费不足等因素★★,心理健康课程还难以在更多的学校普及,并发挥作用★★★。
毛颖梅说,标准化评估及分析中发现两个问题:其一★★,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明显干扰的行为,更容易被老师关注★★,而较为隐蔽的、对课堂秩序影响不大的社交退缩★、学习障碍学生往往被忽略。其二★★,教师认为,虽然家庭教育不当和学生本身不努力是学业不良的主因,但不了解学生学习障碍则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通过引导与沟通★,苗苗发现★“这事儿其实没有那么糟糕★★★!”虽然她仍然期望自己能排在第一个,但是排在最后一个时,苗苗也能做到不再咧嘴就哭,她一边深呼吸,一边自言自语★★★“没关系的,总会轮到我的”★。不久后★★★,这个爱哭的小姑娘,终于变成了灿烂的★“小天使”★。
作为大学副教授的毛颖梅★★,在教学之余★,常常跑到小学和幼儿园观察和研究孩子。她关注的焦点可不是指残障儿童,用专业术语来讲★,是患有学习障碍★★★、感统失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交往障碍、妥瑞斯症的孩子们……他们通常被贴上了“后进生”“差生”“学习困难★★”的标签。
今年,毛颖梅提交了《关于设置并增加儿童精神卫生专项经费投入》的提案★,呼吁在校园和社区加大宣传儿童精神卫生知识力度★,定期开展北京地区儿童精神障碍的流行率调查工作,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幼儿园、中小学校医培训,探索常见儿童精神疾病的防治模式★★★,并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
从此,毛颖梅开始关注★“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她发现★★★“问题★”学生不仅对班级里的其他孩子造成干扰★★,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了障碍,甚至让他们的授课老师倍感焦虑★★、困惑,有些年轻老师不堪身心重负最终选择离开学校★。
最让毛颖梅揪心的是★★★,这些孩子的表现并非主观的“故意★”★★,只要有科学的“特殊教育”来引导他们身心个性化的发展,★★“问题”学生的问题一定能解决,这当中加强校内外的儿童精神卫生工作成为一条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可上了小学不到半年,皮皮就成了学校里的“讨人嫌”,而且破坏值不断升级★★:在别的小朋友好不容易画好的画和写好的作业上乱涂几笔,看着小朋友急得嗷嗷叫★,皮皮兴奋不已;课间,招惹得别的小朋友追★★、跑、打★、闹★★,是皮皮的乐趣★;同学或老师制止他的★★“问题”行为,皮皮就扔书本,打人……与此同时学习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上课坐不住,没人盯就不写课堂作业……
忘记带作业本了,哭;说她站队没站齐,哭;回答问题了不能说她错……还不能说“你别哭了★”,不然这一场哭就没完没了。别的同学都不敢和苗苗一起玩★,生怕哪句话没说对就引来一场大哭★★,苗苗在班里被“嫌弃”,越来越孤僻★★★。
“皮皮在家从来没有这样的表现★。”皮皮妈妈听了幼儿园老师的★★★“告状★★”不以为然,她一直认为是幼儿园老师在夸大其词。
半个学期过去了,老师高兴地告诉毛颖梅★★,听了同学们的话,皮皮努力地管住自己,大家心目中的皮皮“威力★★★”大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