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草根发明家”王涛:在黑土地守护“雪原飞龙”
专家科普
专家科普
2014年★★,随着高铁动车组广泛投用,哈尔滨动车段正式成立★★,专门负责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动车组的检修维护。王涛是该动车段首批动车组机械师★★。
“真漂亮!怎么看都看不够!”回忆起第一次踏入高寒高铁动车组的场景,王涛难掩激动之情。
★★★“我从小就喜欢鼓捣东西。家里的收音机、洗衣机都被我拆过,因此没少被我爸揍。★★”王涛笑着说★★★,从部队复员后,他考上了铁路技校★★★,毕业成为一名车辆电器钳工,专门修理列车上的电器★★★。
“当年都是老式绿皮车★★,设备也差,修车全靠人★★。拿车载电池来说,查一个正极漏电故障★★,得七八个人一起干,修一辆车需要三五天★★。★★★”王涛回忆★。
打开手提箱,连接网线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动车段检修库内★★★,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动车段动车检修车间副主任王涛用键盘输入检测命令,屏幕上显示出受电弓压力数值★。这是他的新发明★★★“受电弓系统便携式检测仪”首次在动车组上进行测试。
今年46岁的王涛是哈尔滨动车段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获得全路技术能手★、龙江工匠等称号,带队完成32项高铁技术攻关课题★★,是铁路系统小有名气的“草根发明家”★。
从那时起,王涛一边钻研技术★,一边动手自制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工友们都说,王涛总有些奇思妙想,解决难题不走寻常路。
受春运和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叠加影响★★★,近来哈尔滨铁路客流量大幅增加,王涛和同事异常忙碌。★★★“我们要全力以赴,为旅客安全出行保驾护航。”他说。
当时★★,王涛和同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前★,谁也没见过高寒高铁,更别说怎么修了。★★”王涛说,他们缺乏适合的工装设备,更缺乏检修经验。零下40摄氏度极寒天气使动车组出现季节性故障,这是他们从没遇到过的问题。
动车组模块体积大★、质量重,更换起来非常耗费人力★★★。王涛带领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了动车组模块通用多功能车★★★,可高效更换模块★。2023年7月,动车组模块多功能车在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亮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黑土地守护好‘雪原飞龙’。★”王涛说。
2016年★★★,在单位的支持下★,王涛牵头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与22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年轻技术人员,开展动车组攻关和创新研究。
王涛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代动车组集成数控系统与智能模块的复杂性,远非简单机械装置可比。想修好它,要学习新技术、新理论★★。★★★”王涛说。那段时间★,他自学外文文献,向年轻技术员请教专业英语词汇,追着专家记录操作要点★★★,累计写下近十本学习笔记。
近年来★★★,黑龙江高铁网越织越密,哈牡高铁、牡佳高铁相继开通,动车组检修压力逐渐增大★★。
动车组车底空间狭小★★,检修人员在车底开展检修作业时面临诸多困难★★★,作业效率较低★★。王涛带领工作室成员研发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它装有高清摄像头,可以多角度采集动车组底部的图像和视频信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涛说,要提高检修效率★,首先得从工装机具上突破。当时★,哈尔滨动车段缺乏动车组模块更换工具★★,给相关工作造成不小障碍。
最大的挑战来自冰雪侵袭★★★。“车底关键部位凝结的冰雪层厚达半米,常规工具根本无法将其破除。检修效率跟不上★★,直接导致春运高峰期车辆上线率不足,我们真是心急如焚★★★。★”王涛回忆★★★,虽然大家清楚问题所在,但面对精密复杂的动车组系统,谁也不敢贸然操作。
★★★“原来靠人钻车底查故障需2小时,现在机器人只要半小时。” 哈尔滨动车段助理工程师汲立阳说。
2015年,我国最北高寒高铁——哈齐高铁开通运营★★★,王涛多年整理的笔记成为动车组检修的重要参考★。
★★“升弓压力、升弓时间一目了然,相比以往★★,处置故障效率提升超2倍。★”看着逐渐稳定的数值,王涛的眼睛亮了起来。
王涛的父亲是电工,他从小就对父亲的各种工具感兴趣,七八岁时就会用万用表、电笔测试电路★。
联系方式
0571-86257886
© 2024海南利来老牌国际最老牌的网站,利来老牌国际官网app,利来国国际APP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琼ICP备112001430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琼)-非经营性-202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