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36年前我给霍金看了我的计算草稿

专家科普

专家科普

次阅读 2025-02-23

  这一年他发表了《一个全息暗能量的量模型》,这篇文章让他成功“出圈★★★”★,让全世界同行都认识了他,奠定了他在学术圈地位,学界称他为国内弦论领域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

  李淼认为,数理科学是吃青春饭的,自己埋头搞研究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人到了50岁以后,推理能力和专注力都会下降,唯有语言能力依旧甚至提高。于是他一头扎进写作里★,回归年轻时的梦想★。

  彼时的李淼正在剑桥大学做学术报告,报告是关于“超弦理”的研究。霍金和别的剑桥学者也来到了现场★★,但是霍金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原因是报告的方向不是霍金研究的主要领域★★。

  他穿上皮衣骑摩托车兜风——你很难把一个科学家与一位机车男联系起来。他喜欢健身,喜欢穿修身合体的西装★★★,像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里的男主角一样帅气★★★,女学生们私下里都叫他★★★“中大都敏俊”★。

  李淼当时的英文并不算好,他鼓起勇气★★,磕磕绊绊地向霍金教授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看出霍金的质疑,李淼就拿出了计算草稿给他。第二天,陪同霍金观看了杂技。

  作为网红,他在网络上不仅是有百万粉丝的大V,在工作中更是校园里的美丽风景。

  如此八卦的问题★★,李淼“一本正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太正常不过,男人总是喜欢联想和比较。不过,若是每次都想起,你不如给他买个娃娃,反正都是替代品。

  ★“科学家”★★“作家”“诗人★★”“网红”······这每一张贴在李淼身上的标签,他都诠释得很好。

  1999年,李淼从美国回来之后,正是BBS兴盛之时,这成了他最早下笔写作的一个平台。后来博客走入大众视野,他也转移了阵地。他的文章涉猎领域很广,历史、科学甚至八卦都能融合到一起,他的这些文章后来被粉丝们起名为“弦论小史”★★★。这样写下来★★★,他渐渐“上了瘾★★”★,保持隔几天就更新的频率。2005年,李淼把★★“弦论小史★★★”编撰集结出版,就有了《超弦史话》★★。

  有人在微博上质疑他不专心科研,大搞旁业★★。他恼火之下★★,立即甩出一个链接★★★,把他近年的科研成果公之于众。尔后,他又在微博上愤怒地写下:我没有耐心同尚在发育的人讨论★。以后对这种人★★,两轮后拉黑。他就是这么真性情,不容得别人一丝污蔑。

  第一次是在1985年★,那是霍金首次访问中国。在那个年代★★★,霍金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如现在,但是在物理界已经名声鹊起。

  小时候的李淼不爱说话,学校不上课的时候,他就待在家里看小人书打发时间★★★,这是他最大的消遣,也是他最初的文学启蒙。上了中学后★★★,他更是爱上了唐诗宋词和名著小说★。相比于枯燥的理工学科,文学才对他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就是李淼,一个科学界的异类,一个大众眼中的网红★★★,一个对世间万物抱有最大的热情的百变科学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李淼与霍金的四次见面,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粉丝见到偶像的激动★,李淼最大的感触就是霍金的执著★★★,对★★★“黑洞”研究的持续和执着。

  只是父母觉得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相比较“危险★★★”的文科而言,学好数理化,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李淼在人生岔路口上的第一个选择★★★,“听妈妈的话”,他想,当科学家大概也不错★★。

  1999年,李淼回到久违的祖国,成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的一名研究员,后又担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就连台湾大学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

  究其根本,这算是一场科学界的一个没有恶意的调侃,霍金在演讲中也拿这个事情开过玩笑,大众不过一笑了之,也没有人把它上升到“不尊重女性★”这样的高度。李淼只是在一个不太恰当的场合开了一个霍金曾经开过的玩笑,并没有任何恶意在里面,只是碍于他★“网红”的身份★★,引起了一场讨论而已★★★。

  自此之后★,李淼在科普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是,李淼这样的★“不务正业” ,也受到过质疑★★。

  他真正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女性,既发现她们的优点,又毫不客气地指出她们的缺点★★★。比起那些标榜“男女平等”却又把女性捧上天讨好女性的做法,李淼的★★★“女性主义”更让人叹服。

  他16岁就考上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他开始发表了介绍超引力★★★、宇宙大爆炸等宇宙学理论的学术论文,并顺利拿到理学硕士学位。此后,李淼又开始了他在美国长时间的求学生涯,期间★★★,担任过多所知名院校的研究助理等职位。

  杜蕾斯曾经联合李淼做了一场答网友问。一位网友向李淼提问★:男朋友在ZUO爱的时候想起前女友★,这正常吗?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对里头的谢尔顿也不陌生。谢尔顿是一名科学家,而李淼就是现实中的“谢耳朵”★,他们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更有意思的是★★★,李淼也像剧中的谢尔顿一样,曾经遇见过物理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霍金★★,并且是4次。

  理工生的诗歌,不仅仅★“除了你还是你”这样的幼稚与油腻,在李淼的笔下,宇宙除了浩渺★,还多出了一丝浪漫★。他用对宇宙进化历史的了解★★,对文字强大又瑰丽的想象,对情感深刻细腻的体会,用他手中的笔,完成了“百亿光年的跨越”。

  正如前文所说★★,国内写科普文章的科学家,常常被认为是“混得不好”★★。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学者,李淼却愿意顶着自己的巨大光环,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成能让孩子理解的话。他也曾坦言,“做科普比做科研还难★★”★★★。

  起因是李淼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行一场讲座上,用黑洞(black hole)开了个玩笑:★★★“黑洞嘛,black hole,男生再想想,女生就不要想了。★”现场一个女生站起来问他★★★:“您刚刚说的黑洞(black hole)是什么意思★?”本来这只是科普界的一个玩笑,李淼答道★★★:“这个我不能在这里解释……”意识到不妥,李淼也在现场道了歉。

  从“一心习文★”到★★★“转而投理”,可以说是时代改变了李淼的人生轨迹,造就了今天的李淼★★。

  说起李淼★★★,最先让人想到的是“网红★”。其实★★,物理学家才是他的本职工作★★。他曾任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国内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让一大批科学家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也坚定了李淼“学习数理化★”的决心。李淼以他们为人生的榜样★★,开启了自己的★★★“科学之路”★★★。

  在国外,科普工作由知名的科学家来承担。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如果能登上《》,会被视为一种荣誉。但是在中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搞研究★”才符合人们对科学家的认识★,做科普工作的人,和学术失败画上了等号★★★。

  他发表了让世界都认识他的学术论文,获得过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担任过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中国引力波计划发起人,他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2008年,朋友又劝他尝试写现代诗,这才有了既晦涩又浪漫的《不可见之力》。

  相较于★★“不尊重女性”,李淼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者”,他认为女性和男性没有什么不同,带过的女研究生也没有比男研究生差,甚至于在这个★“不适合女性”的研究领域里,出现过一位非常优秀的女研究生★★。

  最后★★★,质疑他的人都闭嘴了★★★。李淼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有人叫他★★“淼叔”,有些迷妹还会叫他★★★“三水大叔” ★。

  然后,就有了李淼开黄色玩笑★★★,现场被女大学生问得哑口无言的事情尘嚣甚上★★★,李淼被扣上了“不尊重女性★★”的帽子。

  作为作家,他既能俯下身来给孩子做科普,又能走上《锵锵三人行》★★,与窦文涛谈天说地。

  写文章科普后,李淼对文字的热情又被唤起★★★。文学是曾深埋在他心中的一个梦,大学时他就尝试写古体诗。古体诗在他眼中和物理公式一样,文字不同的排列组合也能有非凡的魅力。

  霍金在中国科技大学做报告,当时李淼还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他作为三四百名的幸运听众之一,在报告会上第一次见到了霍金。带着终于见到物理学界传奇人物的心情★★,李淼和霍金的第一次见面开始了★。

  和人们眼中严肃古板的学者不同,很多女孩喜欢他。这种喜欢无关于其它★★★,而是是带着好奇和崇拜式的欣赏的。他爱喝咖啡,把中山大学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院的休息室布置得像间咖啡屋★,文艺范儿十足。

  当时这个词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科学家们在一起开会时★★★,就有一位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质疑。因为★“黑洞”这个词在法语的释义里有特别的含义,他提出应该把“黑洞★★”改为“暗星”★。但是一位英国科学家反驳了这一说法,认为还是★“黑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