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专家科普

专家科普

次阅读 2025-01-22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主席开创性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据我所知,没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中国的领导人这样对科普事业如此重视,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王挺说:“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因此,我们需要厚植科学普及土壤★,才能夯实创新发展之基。”

  他表示,中国科普事业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推动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强调科普在构建创新文化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帮助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落实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战略安排,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在论坛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研究员向参会的国内外嘉宾介绍中国科普政策与实践时这样说道★★。

  王挺介绍,2018年9月,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来贺信,高度评价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意义★,倡导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去六年的时间里★★★,秉持开放★★、信任与合作的原则★★★,为了实现促进全球科学素质提升的愿景★,中国科协牵头筹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目前筹委会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和大洋洲等地区27个国家的45家成员和观察员组织★★,组织机构类型包括科技组织、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大学等。(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在报告中,王挺表示,重视青少年和基层科普是中国科普实践的重要特点之一★★。他用视频举例展示★★★,在浙江省桐乡市的一所幼儿园里★,科普是从4-6岁的孩子开始。这些儿童在老师指导下把橘子剥皮以后发酵制作成酵素,做成肥皂★、洗手液等卫生用品★★★。这些经历让儿童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这里的孩子还进一步用自己制作的酵素种植水培蔬菜★★,让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变得可持续,并具有互动性。

  7日,王挺研究员向澎湃科技表示,中国在科普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科普人员、科普基础设施、新技术应用★、科普原创作品和活动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1年的1.44%提升至2023年的14.14%。

  王挺介绍,中国是全球唯一就科普工作专门立法的国家★。基于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于2006年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21年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两个★★“15年纲要★★★”显著提高了,并将继续提升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202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更加强化了对新一轮纲要的部署: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中国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科普工作,不断完善科普政策供给,促进科普实践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在修订,目前已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正在征求公众意见,进一步审议通过后将为新时代中国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规范的法治环境和政策保障★。

  他说★★★,“研究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具有了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所以,很重要的一个时间点是★★★,中国的这一比例在2020年就达到了10.56%。★★”

  王挺表示,2024年7月召开的中国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上述战略布局中,科普在这些领域起着承上启下、贯通联动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技能,来加强科学教育★★,通过支持科学成果的商业化和培育创新文化,来促进创新。总体而言★★,科普促进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互动与融合,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必要支持。

  在报告中★,王挺用数字★“1~6”,从6个方面向参会的海内外嘉宾形象地介绍了中国科普事业取得显著成果的关键所在:“1★★”是一部科普专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此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一个纲要(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一项科普专门政策(即《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2”是两翼重要论述(即习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论述);“3”是三大支柱(即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发展、一体改革中发挥科普的贯通联动作用)★;“4”是“四科★★”核心要素(即科学素质构成的重要核心要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四化★★★”特征(即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5★★★”是五大重点人群及相应提升行动(即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人群及相应的五个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五大重点工程(即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6★★”是新时代科普工作★★★“六性★”要求(即坚持人民性★、突出引领性、注重科学性、体现时代性★★★、强化融合性、拓展开放性)★。他说,★★★“记住这6个数字,就能基本了解中国在科普方面的理念、政策与实践”。

  12月6日,2024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开幕。这一论坛也是2024世界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专题学术会议。

  在论坛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高宏斌研究员发布了2024年科普中国智库的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包括《科普短视频发展报告2023》《国外科学传播动态(2023)》《县级融媒体中心科技传播评价研究》《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企业的实践启示》等高质量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